公租房的出現,幫助很多人在城市中“住有所居、安居樂業”。但也有人提出,“公租房空間比較狹小,應該多注重舒適性”。
一種觀點認為,公租房的核心政策是滿足城鎮居民中低收入困難家庭、新就業無房職工和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需求,作為滿足基本居住需求的保障性住房,不能以商品房的標準作要求。而持反對意見者則認為,追求更好的居住條件和生活品質屬于人之常情,公租房可以在公益性和舒適性中尋找平衡點。
尤其是近年來,麗水刀刃向內解決住房保障制度滯后問題,不斷完善公租房保障政策以適應新形勢、新環境的變化和要求,讓老百姓實現了從“有居”到“優居”的轉變。古人關于“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”的美好愿望,如今在處州大地上正成為現實。
公租房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多實惠,但不可否認的是,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一定的改進空間,比如不少承租住戶反映的房屋結構設計、小區物業服務、安全管理等問題,如能得到妥善解決,就是在不破壞公租房公益性質的前提下擴充舒適空間。
比如,公租房的建設標準、建筑面積等是剛性規定,但規劃和設計卻可以靈活多樣,北京采用裝配式建筑建設公租房的先例就是很好的參考對象。雖然房子不大,但通過合理的結構設計、房型設計,再輔以周邊市政設施、交通、醫療等的同步規劃、同步建設、同步交付,保障對象也能住得非常舒適。
此外還應注意到,公租房保障對象不具有房屋產權,承租時間也是有期限的,這就注定公租房小區人員流動性大。因此,審核申報人保障條件的嚴謹度顯得非常重要,如何嚴格落實退出機制也非?简灩芾碇腔。讓真正有需要的群體得到“精準保障”——這擴充的是公租房政策落到實處、深入人心的舒適空間。
作為保障性住房,公租房要成為舒心工程,不僅要讓公租房充分發揮其保障作用,也要讓群眾“住得舒適”。多一份人文關懷,就能多一寸舒適空間。
來源:麗水日報
![]() |
![]() |